道德经中文繁体《道德經的力量:81個故事教你活出智慧人生》第三十六章到第四十章

Bunker Bob
21 min readJan 25, 2025

--

亚马逊可售

《道德經的力量:81個故事教你活出智慧人生》

老子的《道德經》,作爲中國最早的哲學著作,充滿了智慧之光,成爲人類智慧寶庫中的明珠。然而,這部著作言粗意深,常使閱讀者覺得困惑。對於不少人來說,理解《道德經》是一段漸漸探索的旅程。

爲了讓更多人能夠接近《道德經》的智慧,我根據其原著的內容分爲81章,創作了自然生動的81個小故事。以圖文結合的形式,並通過這些小故事進一步展示了道德經中深刻而簡潔的思想,希望通過這種通俗易懂的方式,使閱讀者能夠與《道德經》交心。

比如:《道德經》言道,“上善若水,水善利萬物而不爭。” 這句簡短的言論描述了道之自然與應勝。在一個小故事“小溪的祕密”中,講述了一條小溪以其謙遜和寬容的態度,默默滋潤着大地和村民,爲他們提供幫助而從不抱怨。村裏的老人解釋,小溪之所以安靜,是因爲它懂得謙讓和不爭強好勝。聰明的小男孩從小溪那裏學到了“不爭”的智慧,開始以寬容待人,與夥伴和睦相處,贏得了大家的喜愛。最終,整個村莊的人們以小溪爲榜樣,明白了“上善若水”的道理:幫助他人,謙虛待人,不爭不搶,生活會更美好。

每一章都將通過一個小故事,展現《道德經》的根本思想和其應用之道。希望閱讀者能在體味故事的同時,覺悟《道德經》中的智慧,從而帶入一段有意義的智慧之旅。

現代人面臨快速的生活節奏、繁重的工作壓力和各種焦慮,通過《道德經》的小故事,可以領悟智慧,獲得內心的寧靜與永恆的快樂。

讓我們通過故事,讓道德的光芒照耀於更應用且生動的人生中,讓這些自然的大道與傳統哲學透明在時代的光輝中。

蒙昭良於北京

2024年12月30日

亚马逊可售

《道德經的力量:81個故事教你活出智慧人生》

第三十六章:柔弱勝剛強

《道德經》原文:

將欲歙(xī)之,必固張之;將欲弱之,必固強之;將欲廢之,必固興之;將欲奪之,必固與之,是謂微明。柔弱勝剛強。魚不可脫于淵,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。

1. 將欲歙(xī)之,必固張之。

解釋:如果想要收回來某樣東西,必須先讓它擴展開去。

舉例:有一天,小明在吹氣球。他發現,如果氣球鼓得很大,裡面的空氣就會很容易放出來。但如果氣球太小,氣卻不容易排乾淨。象徵著有時要放手或讓事情發展,才能更好地收回控制。

2. 將欲弱之,必固強之。

解釋:如果想讓某個人或事物變弱,得先讓它變得強大。

舉例:村裡有一個叫小壯的大孩子,力氣很大,總喜歡欺負人。後來,村長安排他每天去搬石頭,小壯變得更強了,但他每天太累了,反而沒有力氣欺負別人了。這告訴我們,給他適當的“強大”,其實可以讓他安靜下來。

3. 將欲廢之,必固興之。

解釋:如果想要讓某樣東西停止,必須先大力推動它。

舉例:在村裡的比賽中,有一群孩子喜歡亂叫來搗亂。老師沒有阻止,而是鼓勵他們喊得更大聲。過了一會兒,他們喊累了,自己停下來反而變得安靜了。這說明有時候推動一下,反而能讓問題更快結束。

4. 將欲奪之,必固與之。

解釋:如果想要拿走某樣東西,必須先給予它。

舉例:有個小朋友特別喜歡搶玩具。小明想教他分享,於是先把自己的玩具給了他。那個小朋友後來覺得不好意思,就主動把玩具還給小明。通過“給予”,反而達到了“得到”的效果。

5. 是謂微明

解釋:這些道理看起來很深奧,但其實很有智慧。

舉例:小河雖然很安靜,但它知道該往哪裡流,幫助萬物生長。它的智慧就在於低調又深遠。

6. 柔弱勝剛強

解釋:柔軟的東西往往能戰勝強硬的東西。

舉例:雨滴看起來很柔軟,但它可以滴穿堅硬的石頭。風看不見摸不著,但可以吹倒大樹。這說明柔軟並不是弱,而是另一種力量。

7. 魚不可脫于淵,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。

解釋:魚不能離開深水,人們重要的寶貝或力量也不應該隨便拿出來。

舉例:村裡有個大池塘,裡面的魚如果離開了水,就活不下去。村長家的寶劍也藏在屋裡,從來不隨便拿出來炫耀,因為越是重要的東西,越要小心保護。

小故事:聰明的村長和村裡的秘密

從前,有一個小村莊,村子裡的人們總是遇到各種各樣的小麻煩。村長是一位聰明又和善的老人,他總能用很特別的方法解決問題。一天,村裡發生了一連串事情,而村長的處理方式讓大家都大吃一驚。

故事開始:張和歙的風箏

村裡的孩子們正在空地上放風箏。小明的風箏越飛越高,而小強的風箏總飛不起來。小強氣得一把搶過小明的風箏,但風箏線卻被他扯斷了,風箏一下子飄遠了。

村長看見了,走過來說:“小強,如果你想讓風箏回來,你不能用力拉,而是要先放開一點,讓風箏飛高,然後慢慢收線,風箏自然會回來。”小強半信半疑,試了試,果然成功了。他明白了:有時候,想要收回來,得先讓它擴展開。

故事第二段:誰更強?

有兩個孩子,小壯和小文比試摔跤。小壯力氣大,總是贏。但村長卻安排小壯每天去挑水、劈柴,還說:“讓你練得更強,看看會不會輸。”小壯每天都很累,反而再也沒有精力跟別人摔跤了。小文趁著這段時間學了新的摔跤技巧,最後在比賽中贏了小壯。

村長笑著說:“有時候,想讓別人變弱,可以先讓他們變強,強到極限,他們就會發現自己的弱點。”

故事第三段:讓大家停下來

一天,村裡集市非常熱鬧,但有幾個賣東西的人吵得不可開交,大家都很煩躁。村長沒有阻止他們,而是說:“你們想要吵,就盡情吵吧!” 結果,那幾個人吵了一會兒,嗓子喊啞了,沒人再繼續吵了。

村長告訴圍觀的人:“如果想讓爭吵結束,不如讓他們自己吵到累為止,推到極點,自然會停下來。”

故事第四段:寶物的秘密

村子裡有一口井,井水特別清甜,大家都非常珍惜。有一天,一個外鄉人聽說後,跑來想把井水據為己有。村長卻拿出一桶井水給他,說:“喝吧,我們井水很多。”外鄉人嘗了嘗,覺得只是普通的水,覺得沒意思,就放棄了。

村長對村民們說:“重要的東西要低調保管,別人想要的時候,適當給一點,他們反而不會再爭搶了。”

最後的教誨

晚上,村長把大家叫到一起,說:“你們發現了嗎?村裡的問題都解決了。其實,這些道理就像水。水很柔弱,但可以衝開石頭;它總是往低處流,但卻滋養了一切。魚離不開水,人也得懂得隱藏自己的寶貴之處,不能輕易炫耀。這才是真正的智慧。”

村民們聽了恍然大悟,從那以後,大家都學會了像村長一樣,用智慧和柔和的方式解決問題。

寓意

故事教會小朋友“以柔克剛”的道理。真正聰明的人懂得用智慧,不一味用蠻力。無論是處理問題,還是保護自己重要的東西,都要像水一樣柔軟卻強大。

亚马逊可售

《道德經的力量:81個故事教你活出智慧人生》

第三十七章:無為而治

《道德經》原文:

道常無為而無不為,侯王若能守之,萬物將自化。化而欲作,吾將鎮之以無名之樸。無名之樸,夫亦將無欲。不欲以靜,天下將自定。

1. 道常無為而無不為

解釋:道(自然的法則)本身什麼都不需要刻意去做,但卻沒有什麼是做不成的。

舉例:小河每天安靜地流淌,看似什麼都沒做,但它滋養了兩岸的草木,讓樹木長得高大,花朵開得燦爛。它沒有刻意去澆灌,但一切都因為它的存在而自然完成。

2. 侯王若能守之,萬物將自化。

解釋:如果國王能夠遵循這種“無為而治”的道理,百姓就會自然地變得和諧、淳樸。

舉例:村長很聰明,他從不亂髮命令,而是給村民們自由的空間。村民們自己種田、修路、建橋,日子過得井井有條。如果村長總是強迫大家做事,反而會讓人們變得疲憊和不開心。

3. 化而欲作,吾將鎮之以無名之樸。

解釋:如果萬物開始變得複雜多欲,我就用“無名之朴”(樸素的自然法則)來引導它們回歸簡單。

舉例:有一天,村裡的孩子們為了玩具爭吵起來。村長拿出一塊簡單的木頭說:“誰想要這個木頭?” 孩子們都說不要。村長笑了:“其實,木頭可以做成任何玩具,它是最有用的。” 孩子們恍然大悟,放下爭吵,開始自己動手用木頭做玩具。

4. 無名之樸,夫亦將無欲。

解釋:如果人們心中保持樸素和簡單,就不會有過多的欲望。

舉例:有個小朋友喜歡到處要糖吃,後來,他的媽媽告訴他:“甜的東西吃多了對牙齒不好,不如多吃一些自然的水果。” 小朋友嘗試後發現水果更好吃,從此不再總想著吃糖了。心中簡單,就沒有過多的需求。

5. 不欲以靜,天下將自定。

解釋:如果人們能夠心無多欲、安靜內心,世界就會自然和諧。

舉例:村子裡有一個大池塘,池水非常平靜。村長告訴孩子們:“如果池水被攪動,魚就會害怕;但如果池水安靜,魚會自然遊回來。” 孩子們坐在岸邊,安安靜靜,最後魚真的遊過來了。通過“靜”,一切變得和諧。

小故事:村長的神奇方法

很久很久以前,有一個美麗的小村莊,村子裡的人們勤勞善良,但有時候也會因為一些小事吵架,甚至弄得村子不太安寧。村長是一位智慧又和善的老人,他從不大聲命令大家,卻總能讓村子恢復平靜。大家都覺得村長有一種神奇的“魔法”。

村莊的秩序

有一天,村裡的農田因為雨水不足開始乾涸,很多人都來找村長,說:“村長,我們的莊稼要枯死了!快想辦法!”
村長笑了笑,說:“大家不用擔心,去看看河水是不是流得太快了?”村民們聽了,一起去檢查,發現水渠裡的水流太急,很多水都流到了別處。於是大家用石頭壘起小壩,水流變得緩慢,田地裡又開始吸到水分,莊稼很快恢復了生機。村民們高興地說:“村長什麼都沒做,但他的話卻幫我們解決了問題!”

孩子們的爭吵

有一天,幾個孩子為了搶一個漂亮的風箏吵了起來。每個人都想要,但誰也不肯讓步,吵得越來越凶。村長走過來說:“你們覺得這個風箏最特別的地方是什麼?” 孩子們爭著回答:“它的顏色很美!” “它飛得最高!” 村長點點頭,拿來一塊簡單的木頭,說:“這個木頭雖然沒有顏色,但如果你們每個人都動手裝飾它,它會變得比風箏更漂亮。” 孩子們一聽,都放下了風箏,開始一起動手裝飾木頭。最後,他們做出了一個更大的風箏,所有人都開心地一起玩。

靜靜的池塘

村子裡有一個池塘,平時很安靜,大家喜歡在池塘邊聊天、釣魚。有一天,幾個外鄉人來到村子,想把池塘裡的魚都撈走賣錢。村民們很生氣,跑去告訴村長。村長說:“別著急,我們讓池塘自己保護自己。”
村長帶著大家來到池塘邊,拿起一根樹枝攪動水面,水變得渾濁不堪。外鄉人一看,魚全都躲了起來,根本抓不到。他們覺得這個池塘沒用,就離開了。村長笑著對村民們說:“池塘靜靜的時候最美,但有時候它也會用‘渾濁’來保護自己。”。

村子的變化

時間久了,村子裡的人都學會了村長的“魔法”:很多事情不用著急去做,只要守住簡單的規則,一切都會自然好起來。村民們的心變得平靜了,孩子們也更團結了,村子變得更加和諧美好。

寓意
這個故事告訴我們,像村長一樣,很多時候不用急著改變或干涉什麼,只要守住內心的平靜和簡單,就能讓事情自然地好轉。而當遇到問題時,用智慧和耐心來解決,一切都會回歸和諧。

亚马逊可售

《道德經的力量:81個故事教你活出智慧人生》

第三十八章:德與道的關係

《道德經》原文:

上德不德,是以有德;下德不失德,是以無德。上德無為而無以為,下德為之而有以為。上仁為之而無以為,上義為之而有以為,上禮為之而莫之應,則攘(rǎng)臂而扔之。故失道而後德,失德而後仁,失仁而後義,失義而後禮。夫禮者,忠信之薄(bó)而亂之首。前識者,道之華而愚之始。是以大丈夫處其厚,不居其薄(bó);處其實,不居其華。故去彼取此。

1. 上德不德,是以有德;下德不失德,是以無德。

解釋:真正最高的德行(上德)是自然而然的,不覺得自己是在行德,所以才是真德。較低的德行(下德)是刻意要維持自己的“德”,因此不是真正的德。

舉例:小明每天都會把自己吃不完的飯留給鳥兒吃,他從不覺得自己在做什麼“好事”,只是覺得鳥兒需要食物。鄰居阿強每天喂鳥後都會大聲告訴別人:“看!我又做好事了!” 小朋友們喜歡小明,因為他的行為是自然的,而阿強讓人覺得有些刻意。

2. 上德無為而無以為,下德為之而有以為。

解釋:最高的德行是順其自然、不刻意去做任何事;而較低的德行是需要刻意去做一些事情才算有德。

舉例:一個班裡有個同學摔倒了,小紅自然地跑過去扶起同學,沒有多想。而小強看到別人扶人後,覺得他也得“學著做好事”,所以故意去扶一個剛蹲下的同學。小紅的行為是真正的“無為而無以為”。

3. 上仁為之而無以為,上義為之而有以為。

解釋:上仁(善良的人)會做好事,但不會覺得自己很偉大;而上義(講道義的人)則會覺得自己是在“做對的事情”。

舉例:一個孩子看到老奶奶在過馬路,他默默過去扶了一把,沒有覺得自己做了什麼特別的事。而另一個孩子扶完老奶奶後,驕傲地說:“我在做好事!我比別人厲害!” 前者是“上仁”,後者是“上義”。

4. 上禮為之而莫之應,則攘(rǎng)臂而扔之。

解釋:禮節如果變成強迫性的,而別人不配合,就會導致矛盾和衝突。

舉例:一群小朋友在玩遊戲,阿強要求大家必須按照他的規則玩,但沒人願意聽,他就生氣地揮手大喊:“你們都不懂規矩!” 結果,大家都不想和他玩了。這就是“攘臂而扔之”。

5. 故失道而後德,失德而後仁,失仁而後義,失義而後禮。

解釋:失去“道”(自然法則)後,才會講求“德”;失去“德”後,才會講“仁”(善良);失去“仁”後,才會講“義”(規則);失去“義”後,才會講“禮”(形式)。

舉例:一個家庭如果很自然地互相關心,大家就會和睦(有道);如果開始用“你要對我好”來要求,就需要靠“德”維持;如果再冷漠一些,只剩下表面上的“仁”;最後,可能連真心都沒了,只剩下禮貌性的客套話(禮)。

6. 夫禮者,忠信之薄(bó)而亂之首。

解釋:禮節是忠誠和信任變得薄弱的標誌,也是混亂的開始。

舉例:村裡人以前很信任彼此,鄰里關係和睦。但後來大家變得客套,喜歡用禮貌的詞掩蓋真實想法,漸漸地,村裡的人就不再互相信任,關係也變得冷漠複雜。

7. 前識者,道之華而愚之始。

解釋:那些過於聰明、追求表面“智慧”的人,其實遠離了道的本質,變得愚蠢。

舉例:一個學生喜歡炫耀自己學了很多知識,但當別人問他如何用知識幫助人時,他卻回答不上來。雖然看似聰明,卻少了真正的智慧。

8. 是以大丈夫處其厚,不居其薄(bó);處其實,不居其華。

解釋:真正有智慧的人注重事物的本質和厚實,而不會追求表面上的浮華和膚淺。

舉例:小麗喜歡吃水果,她不挑最漂亮的水果,而是挑熟透了、味道最好的。她知道,水果的“內在”比表面的好看更重要。

9. 故去彼取此。

解釋:所以,我們應該捨棄表面浮華,選擇真正有價值的東西。

舉例:如果要選玩具,你會選一個很漂亮但容易壞的,還是一個雖然簡單但能玩很久的?聰明的小朋友會選後者,因為它更“厚實”。

小故事:村裡的智慧傳承

在一座山腳的小村莊,村裡人一直過著和睦的生活。大家互相幫助,從來不計較誰多誰少。有人種菜多了,就拿去分給鄰居;有人有困難,村裡人總是自然而然地伸出援手,沒有人覺得自己“很了不起”。這就是村莊的“道”,大家覺得一切都順其自然。

失道而後德

有一天,村裡來了一個外地的學者,他看到大家互相幫助,就說:“你們這樣亂分東西不對呀!要講究‘德’,應該有規定,誰幫助了別人,就要記一份‘好人記錄’!”
村民們覺得好像有道理,於是每次幫助別人都開始記在本子上。但時間久了,有些人幫助別人時,總想著“我能加多少‘好人記錄’呢?”這讓村裡漸漸失去了最初的純真和自然。

失德而後仁

後來,有些人開始為了“好人記錄”而故意做表面上的好事,但心裡並不真心為別人著想。於是村長又提出:“大家要更‘仁慈’一些,不僅要做事,還要表現得更友善,才能真正算‘好人’。”
可是,村民們開始變得只在別人面前“假裝仁慈”,背後卻有了小小的抱怨。雖然“仁”被提倡了,但村莊卻少了一些真心。

失仁而後義

再後來,村裡規定了一些“義務”:每人每週必須幫助別人一次,還得遵守村裡的“好人排行榜”。這下子,村裡幫助別人的事情成了“任務”,不是心甘情願的事情了。大家心裡覺得越來越彆扭。

失義而後禮

村子裡有了越來越多的規則,甚至規定:“見到村長一定要鞠躬!” “不能直接拒絕別人!” 可是,村民們的心變得更疏遠了。有一天,一個村民忍不住說:“村長,你的規則太多了,我們快喘不過氣了!”結果村長氣得大喊:“誰敢不守禮節,就給我離開村子!”於是村莊徹底亂了。

小聰明與大智慧

有一天,一位年輕人來到村子,發現了這些問題。他告訴村民們:“你們知道嗎?那些規則和虛假的禮節只是‘薄’的東西,真正讓大家和睦的是心裡的真誠和自然。我們應該去掉這些複雜的規則,回到最開始互相幫助、順其自然的生活。”
村民們恍然大悟,開始拋棄了那些記錄和規則,又回到了以前自然幫助彼此的日子,村莊重新恢復了平靜。

故事總結

  1. 上德不德:村莊最開始的生活是“上德”,大家自然互相幫助,沒有人刻意標榜自己。
  2. 下德不失德:後來有了“好人記錄”,説明別人變成了“刻意的行為”,失去了原來的美好。
  3. 去彼取此:村民最終明白,表面的規則(薄)不如內心的真誠(厚)。

小朋友們,通過這個故事,你會發現,真正的美好生活是自然流露的,不需要刻意去證明自己,而是要“回到心裡的真誠”!

亚马逊可售

《道德經的力量:81個故事教你活出智慧人生》

第三十九章:得一之道

《道德經》原文:

昔之得一者,天得一以清,地得一以寧,神得一以靈,穀得一以盈,萬物得一以生,侯王得一以為天下貞。其致之。天無以清將恐裂,地無以寧將恐發(fèi,“發”通“廢”),神無以靈將恐歇,穀無以盈將恐竭,萬物無以生將恐滅,侯王無以貴高將恐蹶(jué)。故貴以賤為本,高以下為基。是以侯王自謂孤寡不穀(穀gǔ)。此非以賤為本邪(yé)?非乎?故致數(shuò)輿(yù)無輿。不欲琭(lù)琭如玉,珞(luò)珞如石。

1. 昔之得一者,天得一以清,地得一以寧,神得一以靈,穀得一以盈,萬物得一以生,侯王得一以為天下貞。

解釋:古時候,萬物因為“得一”(保持自己的本質和秩序)而變得美好:

天得“清”,所以晴朗;

地得“寧”,所以平穩;

神得“靈”,所以能保護人們;

穀得“盈”,所以能長滿莊稼;

萬物得“生”,所以繁榮;

國王得“貞”,所以能治理好天下。

舉例:就像家裡每個人都做好自己的事,爸爸媽媽照顧家庭,孩子認真學習,家裡才能和睦。

2. 天無以清將恐裂,地無以寧將恐發(fèi,“發”通“廢”),神無以靈將恐歇,穀無以盈將恐竭,萬物無以生將恐滅,侯王無以貴高將恐蹶(jué)。

解釋:如果這些東西失去了它們的本質,就會出問題:

天不清,可能會有暴風雨;

地不寧,可能會有地震或災害;

神不靈,可能無法保護人們;

穀不盈,人們會沒糧食吃;

萬物不生,世界會荒涼;

國王不明智,會失去人民的信任。

舉例:就像小朋友在課堂上不認真聽講,學不到知識,考試會不及格。

3. 故貴以賤為本,高以下為基。

解釋:高貴的事物是以平凡為基礎的,地位高的人也需要謙卑。

舉例:就像高大的樹依賴它的根紮在泥土裡,根雖然看不見,但卻最重要。

4. 是以侯王自謂孤寡不穀(穀gǔ)。此非以賤為本邪(yé)?非乎?

解釋:古代的君王自稱“孤”“寡”“不穀”,表現謙虛,不自認為高貴。

舉例:就像老師總說“還有許多東西要學”,其實是告訴我們要保持謙遜。

5. 故致數(shuò)輿(yù)無輿。不欲琭(lù)琭如玉,珞(luò)珞如石。

解釋:追求過多反而可能什麼都得不到,不需要太華麗,簡單質樸才好。

舉例:就像學習一樣,專注於一點,不貪多,才能學得好;衣服舒適就好,不一定要穿特別華麗的。

小故事:王子與“得一”的智慧

從前,在一個遙遠的國度,住著一位年輕的王子,他的名字叫小明。他即將成為國王,但他有一個困惑:如何才能讓國家永遠繁榮,人民永遠幸福?

一天,王子夢見了一位白鬍子老人。

老人帶他來到一個神奇的地方。那裡有一片清澈的天空、一片安靜的大地、一條豐盈的河谷,還有無數茂盛的樹木和幸福的動物。老人說:“這一切,都是因為它們‘得一’。”

王子疑惑地問:“什麼是‘得一’呢?”

老人耐心地解釋:

  • “天得一以清”:天空保持乾淨和明朗,它才不會崩裂。

例子:如果天空被污染,就會下酸雨,莊稼無法生長。

  • “地得一以寧”:大地穩定和平,才不會裂開或荒廢。

例子:地震讓人們無家可歸,但穩定的大地給人們安全。

  • “穀得一以盈”:山谷中有充足的水和土壤,植物才能茂盛。

例子:河流乾涸,莊稼就會枯死,人們會挨餓。

  • “萬物得一以生”:動物和植物都有它們的本質和秩序,世界才會生機勃勃。

例子:如果螞蟻不築巢、蜜蜂不采蜜,許多植物會無法生長。

  • “侯王得一以為天下貞”:國王若能謙虛治理國家,國家才能穩定。

例子:如果國王只顧自己享樂,人民會反抗,國家會動盪。

王子問:“如果沒有‘得一’會怎麼樣?”

老人歎了口氣,帶王子看了一幅畫面:天空被濃煙遮蔽,河谷乾涸,大地裂開,樹木枯死,動物四散奔逃。國王坐在奢華的王座上,但人民卻滿臉愁容。老人說:“這就是失去‘得一’的後果。”

“那麼我要怎麼做呢?”

老人指著一棵高大的樹:“你看,這棵樹多高啊!可它的根深深紮在地下。沒有這些根,它就會倒。你身為國王,要像樹一樣謙虛,把百姓當作你的根,才能站得穩。”

老人又拿起一塊粗糙的石頭和一塊光滑的玉石:“不要追求浮華,像這塊石頭一樣,樸實有用,人民才會信任你。”

王子醒來後,決心做一個謙遜的國王

他尊重天地的規律,關心百姓的需求。人民因此愛戴他,國家也變得越來越繁榮。

這個故事告訴我們:只有謙遜並遵循自然和社會的規律,才能讓一切和諧美好!

亚马逊可售

《道德經的力量:81個故事教你活出智慧人生》

第四十章:道之動與用

《道德經》原文:

反者,道之動;弱者,道之用。天下萬物生於有,有生於無。

1. 反者,道之動。
解釋:世界上的一切事物,總是在對立和迴圈中運動和變化。比如,事情發展到一個極點,就會往相反的方向走。這是自然的規律。
舉例:就春天來了,天氣變暖;然後到了夏天,天氣最熱;再到秋天變涼,冬天變冷。四季就是這樣循環往復的。這就好像“熱到了極點,會慢慢變冷”,這是“反”的表現。

2. 弱者,道之用。
解釋:看起來柔軟、弱小的東西,往往有很大的用處。這是一種自然的智慧,柔弱並不是壞事,而是力量的一種表現。
舉例:水看起來很柔軟,你用手一碰,它會分開,不會阻擋你。但水能滴穿石頭,河流能切開大山。這說明水雖然柔軟,但它可以改變世界,這是“弱者,道之用”的道理。

3. 天下萬物生於有,有生於無。
解釋:世界上所有的東西,都是從“有”中產生的,而“有”本身卻是從“無”中來的。“有”就是我們能看到、摸到的東西,比如樹、房子、書包;“無”是看不見的東西,比如空氣、空間或想法。雖然“無”看不見,但它非常重要,沒有“無”,就不會有“有”。
舉例:一個杯子,它的“有”是杯子本身的形狀,但真正能裝水的,是杯子中間的“空”(無)。這說明如果杯子沒有空出來的地方,它就沒法用。所以“有”需要“無”。

一粒種子(有)可以長成一棵大樹,但種子裡的生命力(無)是看不見的,卻是讓它發芽、成長的關鍵。這說明看不見的“無”比看得見的“有”更重要。

小故事:風與水的智慧

從前,有一片神奇的山谷,那裡住著風精靈和水精靈。它們是好朋友,經常討論自然界的奧秘。有一天,它們開始聊起自己的力量。

風精靈的發現:反者,道之動

風精靈說:“我可以把樹吹彎,把風箏送上天,但我發現我的力量有個奇怪的規律。當我刮得太猛時,樹就會倒下,風箏就會被吹飛;當我停下來的時候,一切又會恢復平靜。”

水精靈笑著說:“這就是‘反者,道之動’!你刮得太厲害,事情會向相反的方向發展。如果你溫和一些,風箏就能飛得更高,樹也會更健康。”

風精靈想了想,點點頭:“原來如此!適度才是最好的力量。”

水精靈的秘密:弱者,道之用

水精靈說:“我雖然沒有風那麼強大,但我發現柔軟是我的秘密武器。山上的岩石再堅硬,也會被我慢慢沖刷出一條小路。看似柔弱的水,其實有很大的力量。”

風精靈驚訝地問:“你是怎麼做到的?”

水精靈回答:“這就是‘弱者,道之用’!柔弱的東西雖然不直接顯現力量,但它們持之以恆,就能做到大事。”

萬物的奧秘:生於有,有生於無

風精靈想了想,又問:“我們這些精靈能讓萬物成長,那萬物是怎麼來的呢?”

水精靈帶風精靈來到一片田地,指著一顆正在發芽的小種子說:“你看,這顆種子(有)會長成大樹,但它的力量來源於種子裡我們看不見的生命力(無)。沒有這個‘無’,就不會有‘有’。”

風精靈恍然大悟:“原來如此!房子的牆壁是‘有’,但沒有裡面的空間(無),就沒法住人;杯子是‘有’,但沒有空出來的地方(無),就沒法裝水。”

結尾:風與水的智慧

風精靈和水精靈明白了一個道理:世界上的一切都在變化,“反者,道之動”;柔弱並不弱小,“弱者,道之用”;萬物都是從“無”中誕生出來,“天下萬物生於有,有生於無”。它們決定用這份智慧讓山谷更美好。

從此,風變得柔和,水流得更加溫潤,山谷裡的動植物也越來越繁盛。大家都讚歎風與水的智慧,讓這片山谷充滿了生機!

亚马逊可售

《道德經的力量:81個故事教你活出智慧人生》

--

--

No responses yet